他说:虽然要点审核通过率不是很高,但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对规划要点的从严审核、严加把关,确保质量过关,进而为后续规划编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大力提升污泥处理处置能力。一是大力开展污水管网建设。
推进实施全市443条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总长约421.53公里,取消截污闸,恢复渠箱排放雨水、山水的功能,让污水入厂、清水入河。洗河3910条(次),清理河道垃圾17.55万吨,确保河涌洁净。强机制:完善治水管水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一是组建排水公司。当前,全市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全民群治、水陆共治的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加快推进污泥干化和焚烧设施建设,污泥干化能力由十二五期间的90吨/日增至3440吨/日,污泥焚烧能力由900吨/日增至3867吨/日,全市污泥得到资源化利用,基本实现出路畅通、安全可控。
通过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实现了城市水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全面推动广州治水上水平、上台阶、出实效。抓源头,强力整治污染源,实现源头减污减量按照小切口、大治理的原则,大力开展源头污染源治理工作。事实上,红光村的案例并非个案,早在2017年,广东省级林业碳普惠核证减排量达成的第二笔交易,其来源就是韶关市的贫困村翁源县翁城镇沾坑村。
目前,北区社区建成了低碳驿站、太阳能光伏屋顶、太阳能充电桩、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雨水回收、太阳能路灯等低碳设施,形成了低碳生活宣传及文化推广常态机制,逐步将低碳生活理念融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取得了显著成效。广东始终高度重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工作,作为国家首批低碳省试点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广东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体制机制,超额完成国家碳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十年累计下降超44%。村民笑逐颜开,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所涉及的就是生态补偿机制的林业碳汇。
基于广东省碳排放管理和交易法规制度体系,高碳排放行业碳排放量超标则必须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指标,而在碳排放指标的供应方中,就有像红光村林地这样拥有净碳能力的项目。据介绍,该社区人均碳排放为0.818吨,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5%,社区绿化率达50%,各类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广东省低碳社区评价指标标准,受到了省发展改革委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国内低碳领域专家的认可。
据了解,广东碳市场运行以来,减碳增效激励作用明显,超过80%的控排企业实施了节能减碳技术改造项目,超过60%的控排企业实现单位产品碳强度下降,除了石化行业因为油品升级使控排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没有下降之外,其他五个行业控排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均呈总体下降趋势,电力、水泥、钢铁、造纸、民航行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1.8%、7.1%、12.7%、15.9%、5.4%。研究开发碳期权等更丰富的碳金融衍生产品,并大力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发展碳金融服务业务,争取将碳资产打造成为企业的新型融资工具。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广东省进一步增强碳排放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交易的公平性和管理的透明性,推动碳市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广东通过搭建林业碳普惠制平台并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对接,实现了林业碳普惠减排量用于省内控排企业碳排放配额的抵消,形成了高耗能、高排放地区对经济欠发达生态功能区的市场化长效补偿机制。
林业碳汇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机制,直接把林地自然生态资源变成纯收益。数据显示,至目前控排企业累计购买了150多万吨的林业碳汇,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省定贫困村以及生态发展区带来2500万元收入,为广东的精准扶贫、生态扶贫提供了有效的补充手段,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新尝试。从2014年开始,控排企业和第三方核查机构违反《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的行为将被纳入金融征信系统,同时还建立了第三方核查机构黑名单制度,纳入黑名单的核查机构将不予安排核查任务对于十四五时期,成都将如何进一步强化铁腕治气?刘智透露,将从原有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向为过程管控。
从末端治理逐步转向为过程管控今年11月初,成都市启动了今冬首次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由于近期冷空气影响相对频繁,因此空气质量目前保持在优良状态,这在往年是不多见的。
截至12月14日,今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0天。在大气方面,通过深入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成都市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生态环境十三五目标基本完成今年空气质量的优良天数是多少?这一数字是否达到了十三五目标呢,进展到哪一个阶段了?面对市民代表的提问,市生态环境局明确回复,目前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具体而言,在工业污染源方面,我们会同市经信部门,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分级分类的管控,实施了重点行业企业的绿色化绩效考核。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通过扎实推进科学治土和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净土保卫战也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期间成都市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因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事件,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今年截至12月14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0天,优良比例达到77.19%。今年1-10月份,成都市纳入监测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5.4%,较2015年上升27.9个百分点,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国省考断面全部优良水体比例达到百分之百,十三五以来,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整体由轻度污染改善为优,水润天府盛景呈现。记者了解到,通过深入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成都市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但众所周知,受地理气象条件影响,成都冬季还是很容易遭受污染的。2020年即将收官,这一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冬季的污染防治工作上又有怎样的重点应对?昨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就市民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回应。
那么,今年冬天的空气污染情况究竟如何?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钦文介绍,根据预测,12月下旬可能会有2次污染构成,污染程度以轻度为主。那么,成都的冬季蓝天保卫战是如何着手的呢?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刘智谈道,《成都市2020-2021年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方案》已正式下发执行,从精准、科学、依法三个层面,强化重点时段颗粒物污染管控,力争持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
今年截至12月14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优良比例达到77.19%,较2015年上升8.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9微克每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9.1%,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成都蓝正快速迈向常态蓝。谭钦文说,从预测趋势来看,12月下半月的冷空气活动相对上半月大幅度减少,中旬末期到下旬前期,预计有2次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以轻度污染为主,总体来讲,已经比往年好多了。
在水污染防治上,通过深入推进重拳治水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在移动源方面,与公安交管部门一起,强化了对国六排放标准准入的管控,加大了机动车超标及限行方面的查处力度。同时,联合住建等部门,加大了对违规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查处力度。市生态环境局规划与环境统计处副处长李云从大气、水、土壤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
同时,还将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为整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同时,联合住建等部门,加大了对违规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查处力度。
但众所周知,受地理气象条件影响,成都冬季还是很容易遭受污染的。今年1-10月份,成都市纳入监测的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5.4%,较2015年上升27.9个百分点,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国省考断面全部优良水体比例达到百分之百,十三五以来,成都市地表水水质整体由轻度污染改善为优,水润天府盛景呈现。
在移动源方面,与公安交管部门一起,强化了对国六排放标准准入的管控,加大了机动车超标及限行方面的查处力度。具体而言,在工业污染源方面,我们会同市经信部门,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分级分类的管控,实施了重点行业企业的绿色化绩效考核。
市生态环境局规划与环境统计处副处长李云从大气、水、土壤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截至12月14日,今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0天。记者了解到,通过深入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成都市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在大气方面,通过深入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成都市蓝天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今年截至12月14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0天,优良比例达到77.19%。同时,还将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为整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谭钦文说,从预测趋势来看,12月下半月的冷空气活动相对上半月大幅度减少,中旬末期到下旬前期,预计有2次污染过程,污染程度以轻度污染为主,总体来讲,已经比往年好多了。在水污染防治上,通过深入推进重拳治水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
由于近期冷空气影响相对频繁,因此空气质量目前保持在优良状态,这在往年是不多见的。那么,今年冬天的空气污染情况究竟如何?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钦文介绍,根据预测,12月下旬可能会有2次污染构成,污染程度以轻度为主。